第一章 铁皮壶里的民国范儿(1920-1949)
虹口区多伦路52号的墙角,至今残留着"公啡咖啡馆"的英文招牌划痕。92岁的张老先生用放大镜指着1928年的老照片:"鲁迅常坐在那个靠窗位置,一杯咖啡配三块方糖,稿费到账就换成古巴雪茄"。在档案馆里,1935年的价目表显示"虹口咖啡0.35元,霞飞路咖啡0.5元",差价源自前者用本地烘焙的云南豆,后者是正宗巴西山度士。如今在原址复刻的咖啡馆里,咖啡师小陈正在用智能控温壶还原当年的冲泡曲线,墙上的电子相册循环播放着老顾客们的泛黄影像。
阿拉爱上海 第二章 玻璃罐中的计划经济(1950-1989)
上海咖啡厂退休工人李师傅家里,还保存着印有"上海牌"的镀锌铁罐。"1962年停产时,厂里把咖啡粉和麦芽糖按7:3调配",他展示着特殊时期的配方笔记。在徐汇区某老式公寓,前华侨商店售货员王阿姨翻出1980年的侨汇券:"一张券换50克咖啡,要排队两小时"。最具时代特色的当属铜仁路上的"上海咖啡馆",1985年重新开业时,顾客们自带搪瓷缸排队,收银台旁的标语写着"外宾优先使用外汇券"。
夜上海最新论坛 第三章 拉花艺术与新大陆(1990-2010)
上海龙凤419 南京西路星巴克首位店长林女士,至今记得1999年开业时的盛况:"有人拿着《新民晚报》的报道来找'美式咖啡',其实我们要到2003年才引进标准浓缩机"。在泰康路田子坊,台湾人阿杰的"老麦咖啡馆"成为文艺地标,他独创的"酱油拿铁"配方写在被客人涂鸦的墙面上。而2010年世博会期间,比利时馆的咖啡师发现,上海客人已经能准确区分"日晒耶加雪菲"和"水洗西达摩"。
第四章 算法时代的液体社交(2011-2025)
静安寺某共享办公空间里,90后创业者小王开发的"咖啡元宇宙"正将历史场景数字化:"扫码可以看到1926年沙利文咖啡馆的虚拟重现"。在浦东美术馆的%Arabica,机器人臂制作的拿铁拉花能实时生成参观者的人像轮廓。最新奇的是外滩源的"气味图书馆",顾客的智能手环会根据情绪数据,自动调配出不同比例的肯亚AA与哥伦比亚瑰夏。而永康路上的咖啡摊主们,依然保留着给老顾客杯底画笑脸的传统——只是现在改成了AR虚拟涂鸦。